戴天易/《机智医生生活》韩剧暖流再袭 台剧如何站稳国际市场脚步?
发布时间:2022-12-17 07:00发布人:
最近时常听到同行们在讨论“为什么台湾的NETFLIX几乎只剩下韩剧的推播”,虽说这对台剧市场来说并不是有利的机制,但台湾观众的确对韩剧情有独钟。从《爱的迫降》、《梨泰院Class》到《夫妇的世界》无论什么时候推出,韩剧总能第一时间抢占台湾的收视排行。疫情渐缓。“后肺炎时代”即将来临,《机智医生生活》这股韩剧暖流看来已经在市场上抢得先机了。
《机智医生生活》由申元浩执导;李祐汀编剧,以“流水式”的叙事方式缓缓道来,用五个大学同窗的情谊及在大医院所发生的生老病死,交织出这部笑中带泪的影集。本剧虽以医院为背景,却不是强调医生或医疗体系的那种职人剧。本剧反而著重在人物性格的刻画,用每个医生的性格去看待周边的故事,让观众跟著主角一同成长。《机智医生生活》采传统周播的模式,且每集除了主角之外,故事几乎没有连贯性,这对观众算是相当大的挑战。毕竟站在观众的角度思考:要每周追剧可能更需要一个“结果”作为引,本剧竟大逆其道而行。

为什么主创团队对这样“逆风”的挑战还能如此有信心呢?请大家回头关注一下同样是申元浩、李祐汀携手合作的《请回答》系列及《机智牢房生活》所创下收视佳绩。最早从2012年开始,韩国TVN电视台就推出了《请回答1997》并且获得不错的回响,而此系列的续作更是屡创佳绩。这也说明了观众对于多元剧种的接受度是高的;韩剧除了爱情、神怪的题材,观众还期待更多的选择。
剧种本就不分好坏,只有适不适合。这样的生活感的温馨小品一直以来,都以日本为出产大宗。前几年的作品《四重奏》,同样是用一个二流乐团包装四个主角的人生故事;同样以鲜明的人物性格支撑了每条故事线,但《四重奏》在“节奏掌握度”上还是较为紧凑、明快的。那为什么《机智医生生活》单集需要做到90分钟的长度呢?我想,主要是因为受限于电视台的广告收益模式,而这也正巧与台剧容易冗长的原因相符。我能理解这样的长度光是要做到“全剧铺陈”已经不是件容易的事情,若要再兼顾到“单集节奏”,的确需要长时间的酝酿剧本、反复讨论,才有机会产出一部面面俱到的作品。因此我认为现在正值改变的过程中,我们也在持续推出作品的同时,思考并且尝试,如何靠“内容”突破这样的产业冲突点。

而另一个差别我认为主要的差别就在于“角色任务设定”。以周播的模式来说,推动观众收看下集的“钩子”很重要,这个“钩子”短则用在广告破口;中则用在下集预告;放长远就是“角色任务”。究竟什么样的背景会造就一个如此有特色的人物,而之后他的问题是否有被解决?引发观众的“好奇心”可以说是周播剧一个不变的守则,这点对于周播的《机智医生生活》我认为是较吃亏的。
但“守则本就是用来突破的”,反观多年前的台剧《光阴的故事》,这些问题在日播剧上似乎自然迎刃而解。在茶余饭后的八、九点收看一部疗愈、温馨的戏剧,洗涤一天疲惫的心情,不求剧情紧凑精彩,只要能跟著戏里的演员们一起笑、一起哭就够了。因此以上说的只是我们单就“旧型态”所归纳出的结论。其实我认为“无论什么剧种、型态、议题⋯,只要摆在合适的位子,都能成为一部值得讨论、反复检视的好作品。”
医院本就是个充满故事的地方,从医疗体系、医生、病患到家属,总有各种题材值得我们探讨,《机智医生生活》用友情包装一个一个病人的故事;美剧《实习医生》讲的是医生间的情感纠葛;日剧《白色巨塔》揭开医院内部政治与角力斗争;而台湾原创的《麻醉风暴》用悬疑推理的手法揭发台湾医疗困境,更让医生出身的作家侯文咏赞誉是“让台湾沈寂已久的医疗剧,浮现了新的风格与方向”。

从2019年开始台剧已经打开了群雄割据的年代,更是越来越多的电影制作公司纷纷转战戏剧市场。我们也能清楚看到台湾的剧种越来越多元。近期由瀚草影视制作的《谁是被害者》,在Netflix一上架就攻占了台湾观众最爱的第一名,让同期上映的韩剧只能望其项背,更是为台剧市场打了一剂强心针!


而在《谁是被害者》中讨论度爆表的林心如,虽不是主角,但抛弃过往形象,精湛且具爆发性的演出,相当令人耳目一新,获得网友一直好评。演员,只要能够让角色适得其所,就一定会被看见。从《我们与恶的距离》的林予晞到《谁是被害者》的林心如,我们可以发现戏份已经不是观众都评断标准,如何诠释角色;让角色发光,才是造就“大牌”的关键。在现今市场上,剧种、卡司已不再是唯一的取决要件,回归到戏剧的本质—“剧本”,让所有元素适得其所,定能再为台剧、演员跃上国际之路开疆辟土。
